家长说 | 天津—北京,这是属于许多冰球家庭的一部“双城记”
激情互动交流 2025-08-08 22:44:58
王月和儿子纪瑜之
“那么近 那么远”
从天津乘坐高铁去北京只需30几分钟,可是对王月一家来说,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因为她们已经在此经历了3年多舟车劳顿、风尘仆仆的奔波生活。3年前,因为天津市针对高年级青少年的冰球比赛相对较少,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训练和更多的比赛机会,王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她带着纪瑜之每周二放学后赶到北京参加训练,再坐23点的火车返回天津,每周末还要再去一次北京;有时候如果时间太晚赶不上火车就在北京住一宿,或者搭顺风车回来。据王月介绍,有一次没有赶上火车,却正值雾霾天气,她和儿子坐的网约车在回津的路上整整走了8个小时!
纪瑜之所在的玄甲俱乐部在比赛中
更大的困难在于,北京市今年的政策有所调整,没有北京户籍和学籍的孩子不能参加比赛,所以竞技实力出众的纪瑜之一整年都没有打过正式比赛。不过好在一家人都有着乐观的心态:比赛能打就接着打,没有比赛打就把冰球当作一项兴趣爱好。
纪瑜之在比赛中
这种生活毫无疑问是艰辛的,但是小小的纪瑜之却从没有想过放弃,内心中对冰球的喜爱让他一路坚持了下来,家人们也在背后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忙碌的日子反而使他更学会利用时间,每次周末需要赶赴北京时,他就在学校趁午休时间把作业提前完成,如果作业太多就在火车上或者等火车的时候写,早早具备了能吃苦的意志力,王月表示,这也是冰球这项运动带给儿子的最大改变之一。
后排右二为纪瑜之
“梅花香自苦寒来”
纪瑜之练习冰球已经7年多了,被问及有什么成长时,王月列举出了很多,言语之间透露着喜悦和自豪。“我觉得孩子成长了很多,遇到困难不畏惧了,现在自己可以想办法去解决。而且和团队里面的队友相处得都特别好,从一个有点内向的孩子变得更开朗,更外向,也积极地参加了学校很多的声乐、表演活动。”此外,由于在北京接受专业外教的指导,纪瑜之的英语听说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可以自由地和外教交流。
纪瑜之参加课余活动
除了自身的蜕变之外,在面对父母的付出和恩师的教诲时,纪瑜之也变得更加懂事。每周奔赴北京的路上,他都自己拿球杆、背装备,从来不让妈妈插手,虽然在语言上没有太多表达,但是实际行动中却非常照顾妈妈。王月说,有一次乘网约车回家的路上,她的手机没电了,训练完精疲力尽的纪瑜之以前都是“上车就睡”,但是那一次他因为担心妈妈的安全,强忍着困意坚持到了回家,王月的内心非常感动。
纪瑜之做助教
而在每周六上午,纪瑜之在天津大学帮自己的启蒙教练做轮滑球的助教,义务教学,作为对自己恩师的一种回报。在与国外的球队比赛时,他还曾帮印尼的队员做翻译和导游,同样是义务性质。这种爱心、担当和知恩图报的责任感也是纪瑜之练习冰球以来所收获的财富。谈到这些时,王月表示自己能够看到儿子的成长,感到非常欣慰和幸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天津—北京这段旅程是漫长的,王月和儿子走了3年多,而在天津,像王月这样的冰球家庭不在少数。众多家长都希望天津市的体育局、教育局等上层机构可以给予冰球运动更多的重视。目前而言,无论是场地的数量、设施的供应,天津与北京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场地的稀缺导致了联赛的稀缺。而完善各级别梯队的建设,为像纪瑜之这样的青少年增加更多的比赛机会,则是家长们最热切的期盼。
Ending
其实不仅仅是天津,囿于成本、季节、文化、场地的制约,冰球的发展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不过随着冰球普及脚步的日渐加快,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状态只是暂时的,冰球运动在中国会迎来一个更灿烂的明天。
作者 / Kingho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