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一直好不了?位置、症狀、飲食原則總解析,帶你找出背後原因

激情互动交流 2025-09-19 22:09:01

突然胃痛原因有哪些?根據 3 種胃痛時間判斷胃痛原因與症狀胃痛的原因確實多樣且複雜,單靠疼痛部位很難準確判斷病因,發作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線索,有助於幫助判斷胃痛原因。一般而言,胃痛可依據發作時間歸納為以下 3 種:

📌空腹胃痛: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汁逆流

胃酸過多胃酸過多是常見的空腹胃痛原因,人體空腹時仍會分泌胃酸,正常情況下,胃壁有一層黏膜保護,可以抵抗胃酸的侵蝕。然而,當胃酸分泌過多,或胃黏膜保護功能減弱時,胃酸就會直接刺激胃壁,引起疼痛或不適。這種疼痛通常在空腹時(如 2 餐之間或清晨)最為明顯,進食後則可能因食物中和胃酸而有所緩解。

胃潰瘍胃潰瘍會造成胃部持續性的悶痛,不只空腹時會痛,進食後也可能會疼痛且症狀更為嚴重。當胃黏膜保護層受損時(例如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長期飲食習慣不良等),胃酸就會直接侵蝕胃壁,形成胃潰瘍傷口。高濃度的胃酸在空腹時,若直接接觸潰瘍部位,就會刺激潰瘍底部的神經末梢,引起胃痛。

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位於胃幽門的後方,是小腸的第一節,也是小腸和胃部相連地方,當胃部食物排空時,一部分胃酸和消化酶也會一起進入到小腸中。正常情況下,十二指腸有黏膜保護,可以抵抗胃酸的侵蝕。然而,當十二指腸黏膜受損時,就會形成潰瘍傷口。空腹時,高濃度的胃酸會直接流入十二指腸,刺激潰瘍部位,就會引起疼痛。進食後,食物會進入胃部,一方面可以中和部分胃酸,另一方面可以減緩胃酸流入十二指腸的速度,因此疼痛會有所緩解。

膽汁逆流當胃部排空、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正常狀況下,膽囊會收縮把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乳化脂肪,使其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但若是因為幽門括約肌功能異常、膽囊切除手術或其他疾病與藥物因素,很有可能會造成膽汁逆流回胃部,膽汁中的膽酸會與胃酸混合,造成胃黏膜刺激,產生疼痛。除了疼痛外,膽汁逆流可能還會伴隨口苦、噁心、嘔吐膽汁、體重減輕等症狀。

📌吃飽胃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障礙、胃食道逆流、胃潰瘍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相當常見的胃痛原因,通常會在吃飽飯後出現上腹不適、疼痛、易飽、打嗝或噁心等症狀,但透過檢查卻找不到器官結構上異常,就可以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排空障礙胃排空障礙是指胃部將食物送入小腸的過程,受到阻礙或延遲。當吃飽飯後,食物在胃部堆積無法排出,很有可能會因此導致胃部壓力增加,因而產生腹部脹氣、疼痛、胃食道逆流等問題。

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是指胃部的胃酸逆流回食道,造成胸口痛、上腹部胃痛或有灼熱感。胃食道逆流往往在飯後更容易發生,因為進食後胃酸分泌會增加,胃部壓力也會提升,造成逆流機率提升。

胃潰瘍胃潰瘍不只在空腹時會造成胃痛,在飯後也可能會造成胃部疼痛,且可能比空腹時更加疼痛,因為當我們吃入食物後,胃部會需要擴張、蠕動來容納食物及增加胃酸分泌來幫助消化食物,這些過程都很可能會牽動到潰瘍部位,導致進食後不久會出現疼痛狀況。

📌不定時胃痛:壓力性胃病、慢性胃炎、胃癌

壓力性胃病壓力性胃病是指由壓力大或情緒憂鬱等因素引起的胃部不適,可能會出現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甚至潰瘍等各種症狀,且沒有特定的發作時間,往往和自律神經失調較為相關。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長期受到刺激或損傷,導致發炎的狀態,病因 80%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此外也可能和壓力、藥物副作用有關。與急性胃炎不同,慢性胃炎的胃痛症狀通常較輕微且持續時間較長,但也可能反覆發作,因此發作的時間較不固定。

胃癌胃癌是指發生在胃壁內層的惡性腫瘤,初期症狀多為上腹部隱痛、脹痛或不適,和一般胃痛、胃潰瘍症狀相似,後期疼痛感會持續加劇,並伴隨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嘔吐、黑便、吐血等情況。

除了上述介紹的胃痛位置、發作時間外,醫生通常還會透過疼痛表現的方式、併發症等各種不同的特徵來判斷胃痛的原因。

胃是難以透過目測檢查確認病因的內臟器官,當出現疼痛症狀時,就代表身體正在發出警訊,若疼痛狀況反覆發生或症狀加劇,建議儘早接受檢查,尋求專業建議與治療。

想了解更多胃痛的相關檢查與治療方式嗎?點擊下方按鈕,立即預約諮詢!

與我們聯繫